考研网

2022考研应用心理知识精讲:社会化

2022考研应用心理知识精讲:社会化

  2022考研应用心理知识精讲:社会化

  为了让2022考研考生们更好的来进行复习备考心理学,考研心理学小编整理“2022考研应用心理知识精讲:社会化”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社会化 ★★★

  1. 社会化与个性化 ★★★

  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构建,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可以是自觉和积极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和消极被动的;可以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实现的,也可能是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完成的。

  个性化是与社会化相对的概念。个人的社会共同性是通过个性中与社会、文化要求相适应的行为体现的,而个人的独特性则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殊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得到体现。

  社会化强调的是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而不强调个体影响社会和社会为适应个体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必须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而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一个高度文明和发达的社会,应当在强调社会化的同时,发展起容纳个人创造性、合理追求,并由此使社会得以不断改革的机制。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而且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两个伴生的、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2. 社会化的条件 ★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遗传素质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社会环境因素才能起影响作用。社会环境因素又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前者指社会文化,后者指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大众传播工具等。

  3.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

  (1)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以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角色是个人自身与社会的桥梁,一个人担负什么样的角色,社会就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要求和期望。为此,角色引导着人们生活的诸多侧面,并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与内在心理状态。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于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对于处在特定社会位置、担负特定社会角色的个体,由于共同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了高度一致性。

  (2)社会比较机制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需要评价自己的状态,并明确自己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个人的行为定向,是建立在明确自我评价和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价基础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时候并不存在个人可以信任的绝对评价标准,这时人们就需要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才能够形成明确的自我评价。这种将自身状态与他人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

  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动机十分复杂,确切了解自己的状况仅仅是动机之一。许多社会比较已经超出试图确切了解自己的范围。尽管有方便的客观评价标准,人仍会进行社会比较。个体自我价值的确立是通过社会比较来实现的,人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背景之中,通过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一个学生考了满分,满分是客观标准,说明答题没有错误,但他还是急切想知道其他同学的成绩。将自己的成绩与同学的成绩比较。这种社会比较的目的,就不是了解评价的标准,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在社会比较上有多大优势,从而为自己的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寻找理由。

  (3)社会学习机制

  班杜拉等人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证明,人的社会化不只取决于行为实践,观察学习经验以及相关的心理机制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既受行为实践的影响(直接强化),也受到观察经验的影响(替代强化)。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不仅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对人的社会化有定向作用,而且,随着人的自我意识水平不断提高和自我评价标准的形成,自我强化就逐渐成为社会化经验中具有自我引导性质的重要机制。也就是说,人们会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当行为符合自设标准时,他们会以自己能够支配的奖励给自己以正强化,如考试成绩满意,会用看电影或郊游来自我奖励。而当行为没有达到自设标准时,他们会进行自我惩罚,如做错事或考试失败后主动放弃应得的东西。

  (4)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会背景。亚社会可以是自己居住的社区,也可以是学校、工作单位等机构。

  在一个亚社会环境中,既存在与大社会相一致的社会化机制,同时也可能具有与大社会不同甚至相悖的要求、规范、价值倾向和强化手段。亚社会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其被要求、期望和奖惩的环境中被引导。人们只有在完成对亚社会良好适应的前提下,才能够顺利成长和发展。不同的亚社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获得社会化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4. 社会化的历程 ★★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这一历程分为儿童期、青春期—青年期和成人期。

  (1)儿童期的社会化

  从父母最初怀抱婴儿的那一刻起,社会化开始了。刚出生的婴儿生理机能(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组织)很不完备,心理活动处于萌芽阶段,但在最初几个月里父母对其基本生物需要的满足响应了婴儿的情感需求。大约三个月左右,婴儿能辨认出人的面貌,此阶段他必须开始发出和接受强烈的情感信息,到12—18个月时,儿童就可以为获得母亲的喜爱而对外部世界开始注意了。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对符号的理解,儿童的自我概念开始发展,这时对其进行的社会化才更加有效。3—6岁阶段,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倾向,这一时期的儿童心理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差。而到了学龄初期,儿童社会化发生了质的转变,学校使得儿童社会化更加有目的、有系统,儿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学校使儿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体锻炼。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

  青春期是一个敏感期,由于青少年的身体与思想都在戏剧般地变化,因此他们要去适应许多方面。这个时期的个体更多地受到学校与同辈群体的影响,能在更大程度上采纳别人的意见,逐渐学会自觉地评价自己的人格,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大量青少年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预期社会化是为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尽管预期社会化跨越了整个生命周期,但“预演”未来的成人角色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尽管青年期属于青春期与成人期之间一个不明朗的时期,但此阶段的个体生理上已经成熟,世界观初步形成,人格发展接近定型,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也日趋完善,个体生活的范围更加扩大。不过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青年期个体越来越推迟了在心理上与经济上独立的时间。

  (3)成人期的社会化

  进入成人期,个体的初级社会化(指在个体的早期阶段为各种成人角色所作的基本准备)已经完成。成人的自我已经发展起来,他们不断地选择、学习与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对现行角色进行重新定义与再创造,生活与事业趋于稳定,心理上也更加成熟。而到了成人晚期,个体必须调整自己,以面对声望的降低、身体的衰老以及失败与死亡。这一时期的老年个体必须调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再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应新的社会角色、重新回归社会,度过生命的维持期。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的概念 ★★

  成人期个体的人格依然在成长变化,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个体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这一过程就是继续社会化。个体将随环境与自身状况的变化而承担新的行为模式,学习新的社会角色。继续社会化很好地说明了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

  再社会化是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它是青少年与成人都有可能经历的一种过程。一般来讲,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详细内容请加2022心理学(应用心理)考研群:767281215了解更多。

  以上是考研心理学小编整理“2022考研应用心理知识精讲:社会化”内容,希望2022心理学考研的考生们都能备考顺利,考上自己心仪的院校。


2022考研应用心理知识精讲:社会化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