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中医推拿,薪火传承。自马王堆导引图到《黄帝内经》,再到如今的“丁氏推拿”流派,每一次变革都源于临床实践和自我革新。近日,作为当代推拿传承创新团队的典型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教授领衔的“中医推拿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图说:上海中医药大学房敏教授领衔的“中医推拿教师团队”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近年来,在团队带头人房敏教授带领下,学科呈现高质量发展。针灸推拿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推拿功法学》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上海高校“顶尖优势创新团队”“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腰椎病)”“教育部针灸推拿重点学科”“上海市中医脊柱病临床基地”科研教学团队,引领全国中医推拿传承创新发展方向。

上世纪50年代,团队老前辈组建了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和上海市推拿门诊部,成为新中国中医推拿事业发展的摇篮。80年代中期,首次开设“推拿古代文献”和“推拿实验”两门课程,并建立了推拿实验室;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推拿学专业”为独立本科专业。80年代末期,团队申请到全国首项推拿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招收全国首位中医推拿硕士研究生;90年代,建立了全国首家推拿专业研究机构-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1997年,团队招收全国首位中医推拿博士研究生;2001年团队建立全国第一个中医推拿博士后流动站等。


图说:团队带头人房敏教授是我国首位中医推拿学博士

带头人房敏教授是我国首位中医推拿学博士,师承我国第一位推拿学博士生导师严隽陶教授,作为国家级非遗丁氏推拿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荣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岐黄学者等。作为全国推拿分会名誉主委,他是引领全国推拿学传承创新发展的新一代领军人才。

房敏教授带领团队坚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推拿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推拿人才培养的“上中医”模式。创建了“五位一体”推拿专业能力提升模式,探求多维度阶梯式推拿人才培养路径。近年来团队培养的学生屡获各项奖励和荣誉,其中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6人、国家奖学金8人,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1人,还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活动中取得佳绩。

团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中医传统非药物疗法防治筋骨病”方向,提出“筋骨失衡,以筋为先”中医“筋骨病”治疗新理念和方法。先后承担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腰椎病)、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质量金奖等,推动推拿学科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化快速发展道路。


图说:团队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骨干成员全面传承“丁氏推拿”传统临床防治系列技能,创立特色推拿诊疗技术,积极建立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相关成果在全国10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培训进修学员6000余人次。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初期,带领团队制定并推广“抗疫强身功”,在武汉、黄石的6家医院广泛应用,疗效显著,经“学习强国”等20余家平台传播,逾200万人次受益,并被WHO收录入国际抗疫诊疗指南。

房敏教授带领团队基于“李业甫国医大师工作室”“严隽陶名中医工作室”“房敏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整合推拿科、推拿教研室、推拿研究所医教研三位一体软硬件资源,发展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团队正在着力打造中医推拿“学术传承型、学科交叉型、临床诊疗型”相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促进老中青传帮带协同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机制,实现中医推拿事业可持续传承创新发展。

通讯员 姚重界 朱清广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