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复旦大学考研(复旦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_在职研究生培训

复旦大学考研(复旦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_在职研究生培训

复旦大学考研,复旦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饶议科学/双一流高校等

12月10日,复旦大学发布讣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安中同志因病于12月10日下午12时50分逝世,享年87岁。

张安中曾是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的神经药理学家,其父是中国药理学奠基人张昌绍。张安中教授还是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1983年至1985年在上海时期的研究生导师。

在复旦大学网站上一篇名为《上医建设中西医结合学科高地的历程及经验》文章中提及:六十年代期间,我国独创的中西医结合针刺麻醉研究取得了应用于临床大手术的突破。七十年代期间,包括药理学专家许绍芬、张安中、形态学专家周敬修、黄登凯、李宽严等更多的基础学科教师投身于这项研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网站显示,1982年,由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曹小定领衔,由一批从事神经科学相关研究的教授(张安中、程介士、许绍芬、莫婉英、黄澄凯、周敬修、何莲芳等)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张安中在药理和神经生物领域有很多成就。在2009年11月中国药理学会表彰对中国药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药理学家名单里,张安中(上海医科大学药理室)位列其中。

12月12日,饶毅教授在其公众号,发布《悼念我的导师—张安中教授》一文缅怀。

饶毅:悼念我的导师—张安中教授

1983年至1985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跟随张老师做研究生的两年,是我一生学业最开心的两年。

那时张老师从国外带回先进的科学,研究“神经多肽的分子药理学”,集中于内源性阿片肽,新领域、新课题,受益匪浅。

1982年,我准备报考研究生之前,联系过多位老师。张老师1982年11月21日给当时在江西医学院念本科的我的回信,通过我母亲的地址。

张老师回信不仅有信息,还加了祝愿。张老师乐观、善良,对年轻学生自然如此。

1983年4月12日我到上医参加复试的时候,张老师还没回国,许绍芬、褚云鸿等老师代为复试。

后来录取了三位,其中黄聿去英国,我和朱晗跟张老师在上医读研究生。

1983年10月4号,张老师给我们讲阿片受体分型的学术报告。

1983年,我读文献,写了读书笔记,张老师寄给《生理科学进展》的主编、北京医学院的韩济生老师。

第一学年结束,我的小结,其中一段是:“通过在导师指导下阅读’PCP受体存在的支持和反对证据’方面的文献,并加以初步总结,从各方面意见、评价中得出初步结论,不仅使自己初步学习了在各种不一致的文献中了解不同观点的科学判断能力,而且体会了在课题开始前全面、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科学作风,也体会了保持清醒科学头脑的重要性”。

这是初出茅庐的我,跟随张老师学习的体会。

我们每周讨论科学文献、科学进展。在平江路张老师家里,姥姥有时专门要保姆做肥肉。

张老师非常有创造性,且有多方面才华。

张老师还具体帮助我申请出国。不仅张老师自己写推荐信,而且在哈佛教授来信提到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的冯德培先生后,张老师介绍给冯德培先生,申请哈佛的推荐信有冯先生一封。斯坦福大学药理系主任Avram Goldstein给多个学校写推荐信,也因为张老师引荐。

张老师直接和间接改变了我的一生。

(近年,查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名册,发现我父亲与张老师的先生陈老师同列1962年入学的44位研究生,只是父亲在中山医院,陈老师在华山医院,相互不熟悉。

闻玉梅老师的先生,也是1962年的研究生)

(1962年上医招研究生最多的是张老师的父亲张昌绍,他的四位研究生之一是桑国卫,当时非常年轻—20岁–的应届生,2000年代为中国新药专项总师)。

张老师安息

复旦大学考研(复旦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复旦大学考研(复旦大学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_在职研究生培训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