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考研清华大学(考研清华大学需要什么条件)

考研清华大学,考研清华大学需要什么条件



观看文章同款视频,请点击以下链接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对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让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民族,对这句话的感触比我们中国人更深刻。这句话也激励了几代中国人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舍生忘死,我们对这句话有特殊的感情,近百年来似乎成了我们的一种信仰。

然而就在2019年9月,即将迎来共和国70周年华诞之际,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发布了一条微博,文中谈到,“落后不一定挨打,弱小也不一定挨打”,任何时代都有弱国、小国的生存之道。

为了证明这种说法,吴教授在文中举了两个例子,南亚小国不丹土地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七十多万,够落后、够弱小,现代的不丹王国于1907年建立,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


吴教授微博截图

欧洲也不例外,瑞士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大国环绕中,也算是一叶孤舟,够小够弱,武装中立两百年,享国至今。弱小、落后都不会成为“挨打”的充分原因,只要他们选择对了道路,都能长保和平与繁荣,国虽大、民虽众,讨打必然挨打、作死必然挨打。

此言一出,众多网友口诛笔伐,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教授的言论有观点、有案例、有结论,言之凿凿,煞有其事。作为国内顶尖的名牌大学的教授,他的公开言论,让人瞠目结舌。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21年5月,在一期访谈节目中,吴教授表示对科幻小说《三体》的火爆感到非常不解,他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作品里面,思想贫乏的一类作品,不应当有如此高的地位。



这个言论又一次挑动着大众的神经,我本身是一个《三体》迷,相信很多《三体》粉丝都对此愤愤不平,大家对吴教授的言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我实在忍不住,想聊一聊自己的看法,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吴教授的言论完全是错误的吗?2.吴教授的言论究竟哪里有问题?3.讨打和作死必然会挨打吗?4.为什么可以用《三体》来证明吴教授是错的?

本文不会对吴教授有任何谩骂和语言攻击,纯粹就事论事,主要以理性和反思为主,吴教授说的“任何时代都有弱国、小国的生存之道”单独思考这句话,不但逻辑上成立,甚至是有一定哲理的,也符合历史事实。

就连著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身处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百姓们饱受战争之苦,“老子”对当时社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构想。


老子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也有类似的想法, 吴教授的言论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他非同常人的教育经历。

15岁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本科,后硕士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97 年,他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之后任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


北大和清华

然而学术归学术,牛人归牛人

但是吴教授的言论就是正确的吗?真的经得起推敲吗?

吴教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亚洲的不丹,一个是欧洲的瑞士,但在我看来,这两个例子不但没有证明吴教授的理论,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你一定会好奇,此话怎讲?

不少媒体都报道过不丹,它被称为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很多去过不丹的人们回忆,不丹的确是一个世外桃源,国家很小、完全原生态,74.7%的民众信仰佛教,22.6%的民众信仰印度教。


不丹

吴教授为什么提到不丹,要从1907年以后说起?不丹之前没有历史吗?当然不是,不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唐朝时期,公元7世纪左右是吐蕃王朝的属地,9世纪成为独立部落,多年来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曾经多次卷入教派的争斗。

1772年,不丹遭遇英国的入侵,1865年不丹被强迫签订《辛楚拉条约》,割让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1949年8月,印度独立之后,与不丹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在外交关系上接受印度的“指导”。


印度总理和不丹国王

不丹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和某东方大国建交的国家。这背后的意图你品,你细品,不丹是否真的是一个主权国家,这还要由印度来决定。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丹的军事、外交、政治几乎都受到印度的“指导”,不丹的经济命脉,百姓的生活物资供应,都受印度控制。不丹国内的选举这种事情都要看印度方面的意见。

不丹的生存之道就是小心谨慎地符合印度方面的要求。印度在不丹找到了极大的存在感。不丹的岁月静好,既不是因为找到了什么弱国的生存之道,也不是因为英国和印度大发慈悲。

而是,当年的英国入侵不丹,发现这里资源贫乏,而且交通极其不便,殖民地的投入产太低了,实在是不划算,那个时候兵荒马乱的,不像今天能发展旅游业赚钱,假设当时在不丹发现了有丰富的某种稀有资源,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了。

吴教授这个例子举得有“盲人摸象”的感觉,举的另外一个国家,瑞士的例子就更离谱了,什么“瑞士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大国环绕中,也算是一叶孤舟,够小够弱,武装中立两百年,享国至今。”这完全是一个天大的谬论,甚至是谎言。


瑞士

瑞士面积大约4.1万平方公里,当前人口八百万左右,你说瑞士是个小国,我没意见,你说瑞士是弱国,人口和土地不能定义一个国家强弱,否者哪里来的日不落大英帝国?

瑞士这个国家主要由日耳曼和法兰西两个民族组成,他们从来就是骁勇善战,这也让瑞士民风彪悍,一句话“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八百万人的瑞士和我国南京市人口差不多,却是欧洲雇佣兵输出大国。

从中世纪开始,瑞士的雇佣兵由于战斗力强,遵守契约精神,深受各国的喜爱。中世纪的欧洲很多战场上都有瑞士雇佣兵的身影,当时瑞士的雇佣兵比今天的瑞士手表、军刀还要出名。

瑞士雇佣兵狠到什么程度? 举两个例子,公元1527年,189人组成的瑞士近卫队,经过惨烈的战斗,保护教皇,从34000人的军队中突围,149个瑞士雇佣兵战死,这段历史堪比斯巴达三百勇士,教皇对瑞士近卫队非常信任,今天的梵蒂冈依然可以看到,保护教皇的瑞士近卫队。


教皇的瑞士近卫队

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护法王路易十六及王后,786名瑞士雇佣兵全员战死,由此可见瑞士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斗民族。

近代科技的发展,才是瑞士真正强悍的原因,瑞士就是现代科学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这里产生了一大批影响世界的科学家。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发现X射线的伦琴、现代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伊曼等等,群星闪耀。截止2019年11月,该校产生了32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菲尔兹奖得主。

在欧洲“瑞士制造”甚至比“德国制造”更“精密”。瑞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技强国。二战时期,瑞士能保持“中立国”,完全不是因为掌握了什么“弱国生存之道”,背后的原因比吴教授说得复杂得多,

事实上,1940年,纳粹德国总参谋部曾经制定过入侵瑞士的“冷杉计划”,为啥最后没有实施呢?

站在德国的角度,从自身的战略价值、资源、地缘政治考虑,攻占瑞士根本不是必要选项,瑞士不产矿,不产石油、更不盛产粮食,没有战时急需的物资,并且瑞士大多是山地,德国的坦克“闪电战”根本发挥不了优势。

瑞士更不是德国的战略方向,因为阿尔卑斯山的另外一边是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你可千万不要觉得瑞士就是运气好。


阿尔卑斯山

站在瑞士的角度,出于预防侵略的考虑,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瑞士先后进行了两次战争动员,当时瑞士大约有420万人,有大约20%的公民参军入伍。

组成了一支80多万人的军队,修建了几千座装有大炮的碉堡和机枪哨所,周围满布地雷和铁丝网,把整个瑞士武装成了一座严阵以待的军营,整个瑞士就是铁桶一块。


二战时期的瑞士

而且由于多年的雇佣兵传统,使得军队质量异常的高,瑞士的宪法规定:凡年满20岁的男性公民,都必须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最初4个月的军训后,瑞士男性公民每隔一段时间,都必须回到军队中进行复训,一直持续到48岁。

二战爆发以后,瑞士政府依然没有放松警惕,面对国内的纳粹分子异常活跃,政府下令解散国内的纳粹团体,取缔他们的报纸,严打纳粹组织,即便转入地下之后,政府仍然加强监控,最后将国内的纳粹组织给一锅端了。


二战时期的瑞士士兵

除此之外,瑞士对外有着高超的外交手段,德国历来是瑞士的最大贸易伙伴。二战中,瑞士一直都维持了同德国的经贸关系,小胡子最后在权衡利弊之下,最终放弃了“冷杉计划”。

纵观整个二战史,整个欧洲有几个赢家?瑞士绝对是赢家,这能叫“弱国这生存之道吗”,这种生存之道,又有几个强国能学的来?军事方面极其强硬,在经济方面友好合作,对内严厉打击不安因素,战乱时期不忘努力发展GDP,这就是吴教授口中的“一叶孤舟,够小够弱”?

时至今日,瑞士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全球最富裕、社会最安定、经济最发达和拥有最高生活水准的国家之一。 吴教授是研究科技史的,瑞士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为何被吴教授如此低估?在下,深感佩服!

这两个例子举完之后,吴教授的观点已经被砸了个稀烂,完全证明不了什么“落后不一定挨打,弱小也不一定挨打”,这两个国际都不是都不是掌握了“什么弱国的生存之道”,

吴教授固然才高八斗、智商超群,但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发表公开言论不注重案例的准确性,难免遭人诟病,虽然我有些愚钝,但是你也不能把我当白痴啊.

最让我忍无可忍是,吴教授竟然说“国虽大、民虽众,讨打必然挨打、作死必然挨打”,说实话,本来我还有点害怕,人家毕竟是名牌大学教授,我人微言轻,也算不上哪门子葱。

但是看到吴教授用“讨打”,“作死”,“挨打”的字眼来形容一个国家,这么决绝、坚定的语气,我突然来劲了,因为用词也很幼稚和业余嘛,我甚至觉得不从底层逻辑上,彻底颠覆一下吴教授的论断,感觉有点对不起大家。

首先吴教授的“挨打”地理解片面的,只要不被军事侵略,就可以算作“不挨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掌握了弱国的生存之道,当真就能不挨打?狭义上的“挨打”就是军事侵略,但我认为,经济上的制裁、文化上的侵略、外交地位的不平等,都属于广义上的“挨打”,在任意维度上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挨打”。

这个时候你会觉得我钻牛角尖吗?过于龟毛是不是?《孙子兵法》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至关重要,成本和风险都是非常高的,对于主动“打人”的国家亦是如此。

《孙子兵法》还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占最大的利益,这在今天依然是军事战略所推崇的。

随着人类整体科技水平的进步,“挨打”的形式也在变化,军事侵略的成本得越来越高,尤其是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国家之间,战争的成本和代价是沉重的,一战、二战的惨烈程度早已证明。


热核战争

随着大国之间的核武器竞赛,核威慑极大地减少了战争的发生,热核战争逐渐向其他类型的战争演变,发达国家更倾向于借助先进的科技和金融手段,对欠发达国家实施“降维打击”,用最低的成本,兵不血刃的瓦解对手。

举个例子,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金融大鳄索罗斯,在西方资本的加持之下,利用股票市场等金融手段,让亚洲一些经济大国出现了大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这些国家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经济成果,被资本瞬间掠夺,请问吴教授这算不算挨打?


金融巨鳄:索罗斯

发达国家民众超前消费,华尔街将债务打包成金融产品,销售给世界各国的韭菜们,引发次贷危机,发达国家可以印钞票,把国内的金融危机产生的恶果转移到世界其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让其通货膨胀,物价暴涨,老百姓的血汗钱快速贬值,请问吴教授这算不算挨打?

“挨打”无处不在,在美元的金融霸权之下,全球有多少国家“挨打”?一个落后的国家,想不受任何形式的“挨打”根本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发动“军事侵略”,既不是强大的国家仁慈,也不是弱小的国家掌握了什么生存之道,而是“军事侵略”太贵,风险太高。

吴教授言论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荒谬的,最大的硬伤,就是将“讨打”、“作死”和“挨打”用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讨打必然挨打,作死必然挨打”,你要是用来形容街小混混,我觉得你说的还有点道理,但是放在国际社会上,这种论断和思维就让人贻笑大方。

现实情况却是,真正“讨打、作死”的国家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有绝对强大的实力,一直秉承“友好互助,温良恭俭让”的国家,因为体量太大,发展太快,遭到敌视和针对,这又是为什么呢?吴教授的逻辑显然解释不通,为什么我觉得《三体》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通透呢?

当今世界上国际关系的构建,主要受两种思想主导,约翰·米尔斯海默,他是美国的国际关系著名学者,国际安全政策项目主任,他建立了一套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提出了以下5个论断。


约翰·米尔斯海默

1.国际社会是个无政府状态,大国是国际社会的主体;

2.每个国家都有一定军事实力,有可能会随时伤害其他国家;

3.一个国家无法完全判断另一个国家的意图;

4.安全是国家最高保障的目标;

5.国家是最高理性的行为体,可以根据利益得与失来判断实施战略。

另外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学者是汉斯.摩根索认为,国际社会之间只有强权,国际法是一个徒有其表的原始概念,大国侵略小国,而不用惧怕被制裁,只有实力均衡才能互相限制,国际社会中不存在法律、制度、道德、舆论。


汉斯.摩根索

你一定认为这两个就是理论而已,说明不了什么,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整个国际社会奉行的逻辑和以上两个理论基本一致,我凭什么这么说呢?

顺着约翰·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往后推演,产生了两条推论:

1. 由于一个国家无法完全判断另一个国家的意图,所以国家之间会彼此戒备,产生忧患意识,只能通过自我强大,才能缓解这种焦虑。

2. 大国会尽可能扩大自身实力,直至成为最强实力的国家。

一边奉行霸权主义,另外一边又极力鼓吹,“东方大国威胁论”,他们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做的,可见这个理论的影响力,这些理论的共同点就是,弱小的国家是强大的国家之间博弈的砝码和牺牲品,也许更接近残酷的真相。

同是人类,由于文明之间的差异,国与国的不同,一个国家无法完全判断另一个国家的意图,俗话说:就是人心隔肚皮,那么放在宇宙中的不同文明之间呢?是否同样适用?

刘慈欣在《三体》中给出了预测,提出一个词叫“猜疑链”,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众多星际文明存在,不同星际文明之间是无法完全判断彼此之间的意图。

《三体》中提到的,“宇宙社会学”的两条不证自明的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

那么做同样的类比,国际社会是不是也有两条不证自明的基本公理?

1. 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第一需要

2. 生存和发展需要资源,但是地球上的资源有限

国际社会中不存在法律、制度、道德、舆论,国家是最高理性的行为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得与失来判断来实施战略。星际文明之间也是如此,文明的存在和延续高于一切,人类最近100年的技术进步,超过以往几千年的总和。

宇宙其他的星际文明同样如此,由于“猜疑链”的普遍存在,一旦某种星际文明向全宇宙公布了自己的空间坐标,就会遭到来自全宇对高级文明的打击,这就是《三体》中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

而在国际社会中,弱小的国家可以依靠运气不受军事上的侵略,但绝不是自己掌握了什么生存之道,因为没法掌握主动权,而且也无法避免广义上的“挨打”,更别提什么“都能长保和平与繁荣”,就是痴人说梦。

大国的境遇更加危险,一旦处于绝对劣势,极有可能被分裂肢解,因为“猜疑链”的存在,斩草除根才是解除恐惧的唯一办法。

吴教授的“国虽大、民虽众,讨打必然挨打、作死必然挨打”更是一派胡言,毫无根据也不符合事实,不但逻辑不成立,而且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既视感,对真实发生的历史视而不见。

一个幅员辽阔,而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不强大就是“原罪”,对一个大国而言,“作死和讨打”虽然不道德,但是无关生死存亡,大国也有选择“担当国际导弹楷模”的权利,前提是足够强大,能用实力捍卫他们相信的正义和真理。

联想到最近吴教授对《三体》的火爆感到不解,他甚至认为他认为科幻小说在文学作品里,属于思想贫乏的一类,我觉得吴教授压根就没看明白《三体》。

不能因为你觉得科幻小说思想贫乏,就想当然地认为,《三体》是科幻小说,所以贫乏,科幻小说该有怎么样的地位,只能由作品本身决定。

《三体》的伟大在于,刘慈欣在科学、人性、社会学、经济学以及哲学等诸多领域之间游刃有余,用科学幻想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波澜壮阔,深邃宏大的宇宙观,用其厚重的思想及宏大的布局,去思考人类和宇宙的关系,脑洞之大,让人惊叹。


《三体》作者:刘慈欣

《三体》很多的思想实验以科幻的方式呈现,但都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映射,那么科幻,又那么真实,《三体》重新定义了什么是科幻小说,难怪美国总统奥巴马、霍金、互联网一众大咖,雷军、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等众多大佬对《三体》推崇备至,获得科幻小说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也是实至名归。

很显然吴教授既没有读明白《三体》,也没有弄清楚“挨打”问题,也不要低估网民的认知能力,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呼吁, 各位专家学者、牛人大咖,言论自由没有问题。

但是在发表公开言论的时候,必须经过慎重的思考和严谨的论证,作为顶级名牌大学的教授,国之重器,你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国民相信并崇尚真理,这也是国人对你们的期望。

就连我这个小up主,做一期视频都要到处查资料,琢磨好几天。作为专家学者凭什么不慎重,严谨? ,我在这里强烈呼吁,吴教授纠正错误。


唐朝宰相魏征

最后引用唐朝宰相魏徵的名言,“好战者亡,忘战者危” ,不得不服,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八个字胜过千言万语,但是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掌握什么弱国的生存之道,能长保和平与繁荣之类的鬼话,开始相忘记了残酷的侵略战争,开始慢慢忘记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史,那么危难一定会如期而至。

全文完,感谢阅读,烦请顺手点个赞。

考研清华大学(考研清华大学需要什么条件)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