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学校)

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学校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主要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解读

本条不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自然灾害,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如地质地貌灾害中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气象灾害中的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生物灾害中的虫灾、鼠灾等。具体选择学习哪些自然灾害,可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把握。教师可以重点考虑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进行讲授,以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加深理解。当然,也要适当照顾我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拓展学生的视野。

因为不少自然现象的成因和过程都安排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模块中,这里不要求教师讲授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自然过程机制,而是直接讲致灾过程和灾情。例如,对于台风造成的灾害,不要求讲述台风的形成,而是讲授台风致灾的方式一一狂风、暴雨、巨浪等,并由此可能为人类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如果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比较简单,教师也可根据情况讲授。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强度也与人类活动有重要联系,根据这些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内容。“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行为。”①建议教师将自然灾害的成因的学习设计成开放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岀发,辩证地思考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由于自然灾害的广泛性与不可避免性,人类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时常要面对众多自然灾害,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在“自然灾害”的教学活动中,“避灾、防灾的措施”是重点。教材和教学应让学生理解,面对自然灾害,政府应该做什么,个人应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结合现实思考、分析、讨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在学生的自主建构中达到“了解避灾、防灾”的目的。

注: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核心素养目标

1.能够认识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2.能够联系实际,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培养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能够结合案例调查的相关资料,明确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内容,初步学会撰写观察记录表和考察报告。【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4.能够通过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认识家乡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增强学生关注和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测定方位

在考察过程中,需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有时还要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填图、摄影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野外考察,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可以得到提升;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的分析,地理综合思维可以得到强化。

3.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知识清单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1.出行前的准备

步骤

具体要求

选定考察地点

尽量选择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多个自然地理要素都相对比较典型的地点。还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等因素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通过查阅文献、上网搜索,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个初步的认知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然后应用网络电子地图,进行模拟考察,最后确定考察的路线

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的界限前后,布置重点观察点位,必要时进行测量和采样;如果变化不显著,可以等间距布置观察点位

确定考察时间

不同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选择不同的考察时间,但要坚持“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

准备考察装备

定位置和行走的方向:准备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等。

野外考察包:考察土壤需要准备小铲,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锤,还需准备笔记本和相机,带上一部功能全面的智能手机

2.野外实地考察

(1)根据考察计划,沿着考察路线进行考察,在重点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

(2)考察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要进行考察记录,包括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以及地形、植被、土壤、气候、地貌等观察要素,同时要进行摄影或者录像,重点部位需要采样。

(3)最好分工协作,几个人一组。

3.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撰写考察报告,探讨交流,完善调查成果。


实践和野外技能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重要的组成部分。

野外考察时,路线考察和典型地段考察是否一定要截然分开


不一定。路线考察是沿着某一条选定的线路考察,主要了解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典型地段考察则是对一些重要的点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正确认识某一地区的地理现象。

任务清单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内容

情境探究

[情境] 济南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著称于天下,素有“泉城”的美誉,也被称为“泉都”。


[探究]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角度,如果对济南泉水分布进行调查,你知道按调查内容属于哪类调查,宜采用什么方法吗?

提示此调查主要是针对泉水分布这一主题进行的,因此属于自然地理专题调查,宜采用野外实地考察的调查方法。

素养凝练

1.地质地貌野外考察

(1)造岩矿物的观察:包括矿物形态、颜色、条痕、光泽、断口、盐酸反应等。

(2)构造地貌的观察:包括节理、岩相分析、褶皱与断层。

包括岩层层序律,接触关系,化石等

(3)外力地貌的观察:风化地貌、流水地貌、风成地貌、海浪地貌、冰川地貌等。

2.水文考察

主要考察内容有位置、周边地形、河流及河岸形态、河床质地及河床颜色、河水气味、颜色及透光度、水量、水文特征、水体利用及水污染、附近的植被。

3.植被与土壤考察

(1)植被野外考察:类型和特征。

(2)土壤野外考察:土壤类型、发育程度、自然成土因素、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勾绘出土壤分布草图。

素养应用

例:“碧水环绕话北京”考察与调查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颁布后,引起了师生们的共同关注。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野外考察活动。依据小组活动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小组以“北京的河流”为主题进行野外考察,并撰写了研究报告。下图为北京市地形图。


(1)下面是某同学的研究报告摘录,其中有些错误表述。请结合图,从中挑出三处。

北京市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大多数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流。其中温榆河流经通州,与京杭运河相连。潮河与白河汇入官厅水库,潮白河先流经河北省再流经北京市,永定河流经北京城区西南,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

示例:错误:东高西低

错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2: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小组以“北京的水资源”为主题进行调查,发现北京市供水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为2004年与2016年北京市供水总量及来源构成。


(2)与2004年相比,说出2016年北京市供水来源的变化及其对北京的有利影响。

变化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尝试自解] (1)________(2)________

[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

第一小组同学的研究报告

图像信息

北京市地形图、北京市供水总量和来源构成图

[思维路径]


(2)

[参考答案] (1)错误1:东南向西北流;错误2: 密云水库;错误3:春季和冬季水量较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变化1:再生水用量增加变化2:调水用量比重增加等(符合实际即可)。有利影响: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开采地下水,有利于地下水位回升,缓解地表沉陷等。(合理即可)

课堂小结


考点必背

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选定考察地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确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课堂学业达标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A.野外实地考察

B.调查访问

C.问卷调查

D.路线考察

某校学生到我国一村落进行地理考察。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沟渠纵横的水田,前方高山耸立、左侧椰林成排(下图)。他们步行进入村落,但见民居间涌泉处处。村长带领他们参观该村的祠堂,提及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据此完成2~4题。


2.该村落所处地形为()

A.山地 B.高原

C.三角洲 D.冲积扇

3.该地可能位于我国()

A.山东省 B.台湾省

C.四川省 D.浙江省

4.村民的祖先渡海来此后,对当地改造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地形 B.河流

C.土壤 D.植被

5.济宁市某中学的地理奥赛小组2018年利用暑假期间(6月22日~7月1日)去我国天山进行了一次暑假野外考察。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观测的部分过程和结论。据此完成相关问题。

野外考察报告

考查题目:新疆自然地理现象考察报告

考察目的:通过野外考察,归纳新疆特殊的天气与气候

考察准备

选择野外观察路线和观察点、准备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天山垂直自然植被分布图、请地理专家作科考指导。

(1)专家强调:“虽为夏季,此次去天山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请帮助解释理由。

考察过程

请对考察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小“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

(2)活动1:当火车到达吐鲁番站后,老师买来了当地特产葡萄,提出要想吃葡萄必须答对这个问题——吐鲁番葡萄为什么特别甜?

(3)活动2:当考察队员到达天山针叶林带休息时,老师要求对照“天山垂直自然植被分布图”回答: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什么?


考察结论:略

参考答案

1.A

解析野外实地考察是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D3.B4.D

解析第2题,抓住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前方高山耸立,民居间涌泉处处,涌泉常出露冲积扇的扇缘部位,据此可判断此处地形为冲积扇。第3题,抓住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当初祖先因受连年灾荒,不得不渡海来此,及热带植被椰林,据此判断应为台湾省。第4题,此处位于冲积扇的扇缘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扇缘涌泉带及丰沛的降水为此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此处原始优势植被应为森林,但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沟渠纵横的水田,此应是人为干预的结果,故选D。

5.解析(1)“虽为夏季,此次考察请同学们莫忘带好防寒衣物”,原因是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故应准备相应行装。

(2)吐鲁番葡萄甜的原因是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3)天山南坡有没有森林分布,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很少。

答案(1)上山前要考虑温差,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北坡起始处与顶峰的气温相差约19.5(19~20)℃,故应准备相应行装。

(2)吐鲁番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强,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3)南坡没有。原因是:(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北坡降水丰富),南坡位于背风坡降水很少。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课后质量评估

合格考——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图为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野外考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在考察过程中发现裸露在外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可能位于()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2.该地岩石裸露,植被稀少的自然原因是()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人类活动

在低山地区,植物的分布并不完全一样,最显著的差异表现在阴阳坡的不同。某地理实习小组,对我国北方某低山区(年降水量490毫米,海拔500米)进行了植被生长与分布状况的实地调查,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3~4题。

甲坡

乙坡

覆盖度

30%

70%

茂盛度

强盛

植物种类

荆条、野瑞香、黄栌、胡枝子、白艾草

荆条、黄栌、蚂蚱腿子、小叶苦枥、野瑞香、柔毛绣线菊、胡枝子、羊胡子草、柴胡、山丹

代表植物高度

荆条0.6米、黄栌0.5米

荆条2米、黄栌1.5米

3.据提供信息可断定,甲坡为()

A.针叶树种为主的阴坡

B.阔叶树种为主的阳坡

C.草本植物为主的阴坡

D.灌木植物为主的阳坡

4.乙坡植被优于甲坡,主要原因是()

A.热量适宜

B.植物种类优势

C.土壤肥沃

D.水分条件较好

某地理研究小组于夏季某天对当地一个山谷进行野外考察,他们发现谷地中有一小镇,镇上有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中型水泥厂。下图为根据考察资料绘制的等压面、等温面及气流运动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完成5~6题。


5.下列时段中,图示气流运动最强烈的是()

A.4~7时 B.8~11时

C.14~17时 D.21~24时

6.研究小组通过调研认为该地不宜布局水泥厂,其理由是()

①采矿破坏植被,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水泥厂为传统产业,经济效率低

③谷地水泥厂排放有害废气,易造成大气污染

④小城镇劳动力短缺,市场需求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是一位地理老师的微信朋友圈截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A处被遮挡的位置可能是()

A.三亚·海南六罗山

B.齐齐哈尔·黑龙江大兴安岭

C.黄山·安徽黄山

D.汉中·陕西秦岭

8.“在这里,很难找到两株相邻的同样植物”,其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

A.物种多样性 B.差异性

C.地方性分异 D.脆弱性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9~10题。


9.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0.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二、非选择题(共2大题,50分)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科学考察是人类认识区域环境的重要途径。2017 年8月19日,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科考队员发现,自1970 年以来,青藏地区的色林错面积不断增大。下图为色林错流域示意图。


(1)图中色林错流域内的河流________(汇入色林错/自色林错流出),属于________(外流河/内流河)。(4分)

(2)在下面框图内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反映色林错湖泊面积的变化过程。(4分)


(3)色林错流域的环境变化________(双项选择)(4分)

A.会导致青藏地区高山海拔上升

B.使得青藏地区冰川面积持续增加

C.短期内促进本区域农牧业发展

D.若长期持续将导致当地生态恶化

科考启动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贺信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4)从“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中,任选其一,从地理视角进行解释。(8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济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了野外考察活动。下图示意考察地的地形。


(1)图中果园小木屋位于观景亭的________方向,如果观景亭和小木屋之间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那么它们之间的实地距离是________米。当乙处的气温是25 ℃时,那么甲山顶的气温不超过________℃。(12分)

(2)同学们沿小琼河考察,到达丙河段时,带队老师说这儿比较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水上漂流活动。你同意老师的说法吗?请说出你的理由。(12分)

(3)同学们发现乙处的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甲处的杜鹃花仍含苞待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4)登临观景亭,不可能观赏到的风景是________。(2分)

A.仰望飞瀑 B.俯瞰奇峰

C.近观茶园 D.远眺丽湖

等级考——大显身手

下图为一位旅游者于北京时间2018年7月30日13:31在巴厘岛面向大海拍摄的景观。读图回答13~14题。


13.根据光影可知该景观拍摄的地点位于()

A.甲 B.乙 C.丙 D.丁

14.(改编题)当地的典型植被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魏格纳是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创始人。1910年的一天,他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的凸出部分,刚好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对应。此后在1912年法兰克福地质学会上,他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1915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1930年11月2日,在他第4次去格陵兰考察时遭遇暴风雨袭击不幸遇难。他的大陆漂移思想是一种活动论,是对当时影响颇大的固定论的挑战,并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读图文材料,完成15~17题。


北大西洋两岸局部轮廓示意图

15.魏格纳先生先后4次去格陵兰进行科学考察的最主要目的是()

A.训练地理思维

B.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C.培养协作精神

D.为其假说寻找可靠证据

16.考察之前,他几乎每次都去柏林最大的图书馆,他这样做的最大可能是()

A.规划考察路线

B.确定考察时间

C.查阅文献资料

D.准备考察装备

17.魏格纳发现的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构造运动、地层及化石的相似性等证据,证明了2亿~3亿年前存在()

A.泛大陆(盘古大陆)

B.冈瓦纳大陆

C.劳亚大陆

D.现今大陆轮廓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月,某热带生物爱好者前往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区域内为中低山与河谷相间的地貌类型。连续几天的雷雨后,天刚放晴,走在枝繁叶茂的雨林中,倒伏的腐木上常可以发现大型真菌,它们的“春天”到来了…等太阳落入远方层叠的山峦下时,纳板河河谷升腾起一股雾气,弥漫在山林间。


(1)推测该热带生物爱好者去纳板河的可能季节,并说明大型真菌“春天”到来的原因。

(2)说明纳板河河谷雾气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对当地小气候的影响。

(3)纳板河流域分布着约400多种大型真菌,被誉为“大型真菌王国”。分析纳板河流域大型真菌丰富的原因。

(4)纳板河流域是唯一一个没有把当地居民搬迁出来,按“人与生物圈”理念设计的自然保护区。试分析该保护区的生态意义。

参考答案

1.A2.B

解析第1题,该地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根据选项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选A。第2题,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植被稀少,选B。

3.D4.D

解析第3题,从材料可知,该地年降水量较少,水分对植被的影响较大。从表格看出,甲植被覆盖率低,说明水分比较少,应该处于阳坡,温度高,蒸发大,所以水分少;表中显示植物高度矮小,结合植物种类可知植物以灌木植物为主,选择D。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阴坡温度低,光照弱,水分多,利于植物生长,因此影响植被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

5.C6.A

解析第5题,图示气流显示为谷风,说明是白天,其本质是热力环流。冷热不均是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当一天中的气温处于最高的时段后,该气流运动应最强烈。所以选C。第6题,该地位于山谷地形内,当地矿产资源的开采会破坏地表植被,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水泥厂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而山谷地形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长时期堆积使当地污染严重。所以选A。

7.A8.A

解析第7题,结合材料可知,当地自然植被类型多种多样,又各自处在不同阶段,说明其位于山地地区;且根据图片树木高大、叶阔的特点可知,其位于热带地区,此地位于我国的热带山地。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第8题,结合材料信息“在这里,很难找到两株相邻的同样植物”,说明该地物种类型多样,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9.B 10.A

解析第9题,材料中提到,“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拍摄日期为3月25日。这个日期新叶发芽,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故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10题,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11.答案(1)汇入色林错内流河

(2)融化多增加

(3)CD

(4)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众多大河的发源地;世界屋脊,海拔高,气温较低,冰川广布的第三极;这里为众多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并对西部荒漠化的扩张具有抑制作用;这里的藏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

12.解析第(1)题,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确定方向,图中果园小木屋位于观景亭的东北方向;图中为数字式比例尺,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则观景亭和小木屋之间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那么它们之间的实地距离2 000米;同纬度地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当乙处的气温是25 ℃时,那么甲山顶的气温不超过:25 ℃-(550-150)÷100×0.6 ℃=22.6 ℃。第(2)题,从图中看出,小琼河丙河段等高线较密,且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水流较急促,较适合进行惊险刺激的水上漂流活动。第(3)题,从图中看出,甲处海拔高,气温低,乙处海拔低,气温高,因此乙处的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甲处的杜鹃花仍含苞待放。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M观景亭处于陡崖下方,位于茶园中,因此,登临M观景亭可以仰望飞瀑、近观茶园、远眺丽湖。

答案(1)东北2 00022.6

(2)同意,理由是此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是山谷,水流急促。

(3)甲处海拔高,气温低;乙处海拔低,气温高。

(4)B

13.D14.A

解析第13题,现在北京时间13:31,那么12点的位置应该在东经97.5°左右。依据图中的巴厘岛的经度可知巴厘岛位于太阳直射点以东,故巴厘岛已经过了12:00,太阳直射点在巴厘岛的西北方向。根据实景图,旗杆影子方向在右前方,那么太阳就在左后方。图中甲太阳在左前方,物影在右后方,A错;乙太阳应在右前方,物影在左后方,B错;丙太阳在右后方,物影在左前方,C错;丁太阳在左后方,物影在右前方,D对。第14题,由于巴厘岛位于赤道附近,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A对。

15.D16.C17.A

解析第15题,从材料可知,魏格纳是当时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大陆漂移学说创始人,题干要求的目的是“科学考察”,故推断其最主要目的是为其假说寻找可靠证据。A、B、C都是一般的考察目的,故选D项。第16题,进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是选定考察地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考察点位——确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实地考——形成考察报告,他去柏林最大的图书馆的最大可能是查阅文献资料,故选C项。第17题,2亿~3亿年前“地球存在一个泛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离为冈瓦纳大陆、劳亚大陆,魏格纳发现的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构造运动、地层及化石的相似性等大量可靠证据,证实了地质历史上存在一个联合古陆,即泛大陆(盘古大陆)。A项正确。

18解析第(1)题,云南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为雨季,降水多,湿度大,水分充足、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季雨林,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和腐木多,土壤腐殖质含量高,为大型真菌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连续雷雨天气,应发生在夏季。第(2)题,雾的形成,需要静风、逆温等条件。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夜晚河谷两侧山坡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冷空气沿着山坡侵入河谷,使河谷暖空气被迫上升,冷空气占据原有暖空气的位置,暖空气上升过程中冷凝成雾。多雾,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可能增多,多夜雨,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增强。第(3)题,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降水多,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倒木腐木多;中低山、河流相间分布,气候垂直变化大。第(4)题,生态意义主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人地和谐发展。所以生态意义是有利于保护季雨林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地和谐,保护居民生活环境。

答案(1)夏季。原因: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为雨季,降水多,湿度大,水分充足;该地纬度较低,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季雨林,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和腐木多,腐殖层厚(土壤腐殖质含量高),为大型真菌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

(2)形成过程:夜晚(傍晚),河谷两侧山坡降温快,气温低,气流下沉,冷空气沿着山坡侵入河谷,使河谷暖空气被迫上升(冷空气占据原有暖空气的位置),暖空气上升过程中冷凝成雾。影响:多雾,空气湿度增大,降水可能增多(多夜雨);夜晚“保温作用”增强。

(3)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多,生物量大,枯枝落叶、倒木腐木多;中低山、河流相间分布,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4)有利于保护季雨林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人地和谐,保护居民生活环境。

自然地理考研(自然地理考研学校)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