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摘要: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支撑‚人本经济学在中国的构建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理论创新,本文拟从儒家传统经济思想中寻找新的思路‚因而对照现代经济学体系对儒家早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认为儒家为了解决经济学上的稀缺问题‚采用了与现代经济学不同的人本主义路径并由此产生了以国家为研究中心的人本经济学体系其理论核心是颇具自由主义风范的 “国退民进”思想。儒家特有的研究范式启示我们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秩 序观的形成是构建中国人本经济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秩序 国家

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 “以人为本 ”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学界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近些年来涌现出的人本经济学研究就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笔者认为,构建中国自己的人本经济学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同时也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工程。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创新‚我们不仅要借鉴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应该从同样博大精深的中 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汲取营养。事实上‚以 “仁 ”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一向高度关注人的发展‚同时也深知 “仁 ” 的实现是离不开现实物质条件支撑的‚因而系统地研究了人与物的发展关系问题。儒家经济思想和现代经 济学相比之所以总是显得 “零散 ”和 “不成熟 ”‚恰恰就是由于使用了一种与其截然不同的独特的 “人本主 义 ”的经济学研究范式。该范式早在儒家学说的早期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那里就已初步发展成型。因此,本文拟透过他们的思想对照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思路,去呈现一个风格迥异的经济学图景,以期为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一、人本主义:解决 “稀缺 ”的又一途径

如何解决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同样是儒家人本经济学的发端之处。儒家早在孔子时代就意识到欲望存在的合理性,正所谓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 》)。而第一次将欲望与稀缺联系在一起的是荀子。他将各种欲望视为人的本能:“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荀子·性恶》)并由此在《富国》篇中以一种与现代经济学十分相似的思路提出了“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的命题,这正是我们所熟知的 “稀缺 ”。

如何解决稀缺问题呢?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选择了发展物质生产的方式,以期望通过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潜力来不断适应欲望的要求。尽管现代经济学发展已逾数百年,其“物本主义”的本色却从未改变过。有趣的是,现代经济学如此符合常理的做法在儒家看来却是不可行的。后者认为单纯追逐物质财富不仅不能 解决稀缺问题‚反而还会带来灾祸。如孔子所言‚“放于利而行‚多怨 ” (《论语·里仁 》)。孟子也说,“君臣、 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告子下 》)。荀子进一步意识到逐利的个 人在不存在任何约束的情况下,都是“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其结果必然是 “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荀子·富国》)所以认为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

在这里,荀子屡次提到的“争”是一个十分值得我们关注的字眼,它揭示了一种显而易见却又被长期忽视的重要事实——“自利 ”的人在面对稀缺时不会首选劳动去主动地创造财富而是会千方百计地从他人手中争夺财富一个争夺肆虐的世界里‚再富庶的物质财富也会被消耗殆尽。因此,人类为了克服稀缺,并非一味地发展物质生产那样简单,经济学在研究生产问题之前,首先必须考虑应该如何避免人与人的争斗。

事实上,现代经济学之所以会直入主题地研究物质生产,并不是忽视了“争夺 ”的问题,而是已经通过一种秩序消除了争夺的可能性。这就是市场。正如哈耶克所言,斯密实现了“一种能够把坏人造成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制度。”①。在市场秩序下,人们不劳而获而相互争夺的机会被完全剥夺了。他们除了通过劳动 和他人进行交换以获取财富之外别无选择。哈耶克本人虽未提及争夺问题‚但他的研究已从侧面向世人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秩序对于经济活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秩序只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利益冲突之中。荀子就是意识到了这种冲突,并由此和斯密一样需要求助于一种秩序来杜绝争夺的发生。

不过,他找到的并不是市场秩序,而是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礼 ”,他这样说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 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 (《荀子·礼论 》)。应该说‚儒家正是由于采用了与 市场秩序不同的礼制‚才使其经济学说呈现出与现代经济学大相径庭的另类风貌。

在儒家学说中,“礼 ”是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孔子言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礼的本质在于仁。正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人而不仁,知礼何?” (《论语·八佾》)因此‚荀子既然选择了礼制,也就继承了儒家以“仁 ”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② 这种人本主义从两个方面避免了人与人的争斗:第一,它使人从狭隘的物质利益中摆脱出来以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即道德的提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去夺利的主观动机。不同于我们熟知的,“仓廪实而知礼节 ”的古训。儒家不主张人的发展必须有物质基础的保障,而十分强调人发展的独立性。

孔子言,“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一个人不管自己拥有多少财富,都应该通过修身去达到“仁 ”的境界。正所谓 “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真正注重自身发展的人是不会在物质利益上斤斤计较的。第二,它通过 “义利 ”合一的方式使人们的逐利行为与人自身的发展统一起来‚没有给 “利 ”任何独立发展的空间。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论语·里仁》)。只要逐利行为受到“义 ”的制约,即礼的约束‚就可以做到 “欲利而不为所非 ”(《荀子·不苟》)从而保持一种有序的格局使 “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荀子·礼论》)。就这样,荀子借助儒家 旨在发展人的规则来约束逐利行为,从而找到了另外一种避免争斗的方法‚也由此走上了一条与现代经济学 截然不同的人本经济学之路。③

二、国家:人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既定秩序的存在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现代经济学之所以紧紧围绕市场进行研究,是因为已经事先承认了市场秩序的存在,而儒家采用了与之大相径庭的礼制,还会继续以市场为研究重点 吗?如果不是人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又是什么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清楚荀子的礼制 与市场秩序相比究竟具有哪些特点。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等级制。市场秩序的基础是独立平等的理性个体‚强调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平等‚而荀子恰恰反对 这种绝对的平等‚他屡次说道,“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埶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 (《荀子·王制 》)‚“埶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 ”(《荀子·富国 》)。“礼”的基础是等级差异‚正所谓 “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 (《礼记·哀公问 》)。“礼 ”不强调权利,只强调义务,即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不同地位的人各尽所能,各尽其职。

第二,人治。我们知道,市场秩序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由于 “礼 ”的基础是“仁义 ”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因而并不接受独立于人的情感之外而又具有强制力的法律约束,个体的主观行为对秩序的影响很大。荀子反对将物竞天择之类的自然法则应用于人类社会极力主张“人治”,正所谓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当然他所指的“人治”也并非个人的随心所欲而是 遵循 “礼 ”的原则‚如其所言:“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 义 ” (《荀子·天论 》)。

第三,控制。市场秩序力图使社会保持均匀分布的原子化状态‚人具有自我行动的独立意志。而 “礼 ”却是存在上下等级的金字塔结构‚个人主义没有存在的空间‚不同等级之间处于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状态。荀子言‚“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荀子·仲尼 》)。除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控制外,“礼”的等级结构本身也需要强制力来维持①‚荀子否认只要做到 “仁 ”就可以自动实现等级,正所谓 “不 威不强不足以禁暴胜悍 ”‚只有 “赏行罚威 ”‚才能使 “贤者可得进也‚不肖者可得退也 ” (《荀子·富国 》)。荀子秩序观中的三个特征——等级、人治和控制,使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一个重要角色的存在,这就是国家。荀子直言,“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 ”(《荀子·富国》)。

由此可见,国家是礼制的具体体现,礼制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犹如市场秩序的实现离不开完全竞争市 场一样。这就不难推论,既然市场秩序的存在使现代经济学将市场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那么礼制的确立也必然会使儒家建立以国家为核心的经济学说。为此,儒家所有的经济研究都要围绕国家进行,国家成为了儒家人本经济学的重点研究对象。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儒家经济思想总是体现着一种十分鲜明的国家意志,而我们又为何总是很难从中找到有关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等现代经济学关心的内容。儒家经济思想更多地关注国家层面的经济问题,所以才被古人冠之以“经世济用之学。现代经济学以自己的标准将中国传统经济 思想视为 “零散 ”和 “不成熟 ”其实是一种学术偏见。



来源:《经济评论》2009年,第3期。

欢迎关注@文以传道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赞 ()
分享到:更多 ()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